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加速器”,數字經濟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表現突出。根據2022年7月在廣東省汕頭市召開的“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以及大會上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 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其中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GDP比重為32.5%。各行各業已充分認識到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農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初見成效。
現在無人機噴灑農藥,12分鐘就可以噴完30畝地,而且,比人工還均勻。而一臺自走式旋耕機,一小時就可以耕完7至9畝地。 而且藥劑上也正在不斷改良,更適合植保無人機的專用藥劑。 植保無人機一般載荷只有10-15L,如果使用常規農藥,藥液濃度就會偏大,容易造成對農作物葉面的損傷,出現葉片變黃等藥害。因此,為了避免要害和充分發揮植保無人機的高效性,行業內一些廠家開始研究適合植保無人機使用的專用農藥。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并從七個方面作出重點部署。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有力推動了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根據《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現就開展第五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創建工作通知如下:
不久前,武漢東西湖區聯手阿里云打造的“數字農場”傳來好消息,農場里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迎來大豐收,吸引了大批采摘愛好者的游玩。 近年來,東西湖葡萄曾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東西湖區更是因此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這一切離不開一個人的“不服輸”,他就是武漢市東西湖區巨龍海葡萄種植協會會長——陳海明。 陳海明出生于70年代,初中畢業后就專注于農業方向。蓮藕、小白瓜、無籽西瓜……20多年間,他嘗試過許多種作物。直到遇見“大棚葡萄”,才真正開啟了他人生的轉折。
根據《“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建設規劃,2021年我司印發了《關于做好2022-202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建設項目儲備工作的通知》(農計財便函〔2021〕271號),指導各地各單位有序推進2022-202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建設項目儲備,取得明顯成效。為貫徹落實全國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工作視頻會議精神,根據近期印發的“十四五”農業農村各專項建設規劃部署,加快儲備實施一批有利于穩經濟、擴投資的重大項目,進一步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建設項目
導語:智慧與農業,關系密切。有人說,多虧了人類的智慧,使得化肥和農藥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讓社會得以快速發展。但更多的人卻說,過多的智慧,給人類的延續帶來了損害。筆者認為,當我們正確利用人類智慧的時候,智慧必定是促進人來發展且沒有負面影響的。這樣的農業,稱之為智慧農業。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智慧農業是必然趨勢。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農業呢?智慧農業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提了這些“三農”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