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加速器”,數字經濟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表現突出。根據2022年7月在廣東省汕頭市召開的“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以及大會上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 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其中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GDP比重為32.5%。各行各業已充分認識到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農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初見成效。
現在無人機噴灑農藥,12分鐘就可以噴完30畝地,而且,比人工還均勻。而一臺自走式旋耕機,一小時就可以耕完7至9畝地。 而且藥劑上也正在不斷改良,更適合植保無人機的專用藥劑。 植保無人機一般載荷只有10-15L,如果使用常規農藥,藥液濃度就會偏大,容易造成對農作物葉面的損傷,出現葉片變黃等藥害。因此,為了避免要害和充分發揮植保無人機的高效性,行業內一些廠家開始研究適合植保無人機使用的專用農藥。
不久前,武漢東西湖區聯手阿里云打造的“數字農場”傳來好消息,農場里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迎來大豐收,吸引了大批采摘愛好者的游玩。 近年來,東西湖葡萄曾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東西湖區更是因此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這一切離不開一個人的“不服輸”,他就是武漢市東西湖區巨龍海葡萄種植協會會長——陳海明。 陳海明出生于70年代,初中畢業后就專注于農業方向。蓮藕、小白瓜、無籽西瓜……20多年間,他嘗試過許多種作物。直到遇見“大棚葡萄”,才真正開啟了他人生的轉折。
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提了這些“三農”關鍵詞!
對于農業,無外乎農業經濟的提高。一產二產三產的有效融合、反哺農業經濟和三農。而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在這幾年數字化轉型很火的背景下,做得事情也就是“降本增效”。
9月23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對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4504號提案答復摘要,從打造數字原產地工程、數據分析指導下的鄉村振興整合營銷服務、農旅融合產業項目數字化建設等方面回應了有關加快鄉村數字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提案建議。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物聯網的存在使這種基于大數據的采集以及分析變成了一種可能,2009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積極鼓勵和財政資金大力支持下物聯網發展掀起高潮,此后,物聯網在工業、農業、交通、物流、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醫療、家居等各個領域都開展了應用示范,目前提倡的現代農業精細化生產與物聯網技術結合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以感知為前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平臺構筑成功,現代農業悄然步入物聯網時代,智慧農業大局初現。
農業行業觀察認為,科技賦能農業不僅僅改變銷售難題、生產效率等難題,還要從農業痛點上切入。缺人才、缺資金、缺標準是壓在農業經營主體身上的3座大山。如何攻破?京東科技的干法帶給了行業一些思考...